时间:2023-10-27 05:01:00来源:企业管理智库
深沉厚重,是第一等资质;磊落豪雄,是第二等资质;聪明才辩,是第三等资质。”——明代思想家吕新吾
这种哲学“不是晦涩难懂的书桌上的学问,而是从经验和实践中产生的生动的哲学”。这些哲学看上去“像小学教室里贴的伦理或道德纪律方面的标语一样”。
聪明的人往往对这样的哲学一扫而过或视而不见,但那些不那么聪明的人却极其珍视它,“不仅用脑筋理解,还要用灵魂领悟,使其变成血肉的一部分。”
“深沉厚重,是第一等资质;磊落豪雄,是第二等资质;聪明才辩,是第三等资质。”——明代思想家吕新吾。
换言之就是“人格、勇气、能力”。
吕新吾希望居人之上者兼备以上三个资质。这三个资质如果按顺序排列,就是人格第一,勇气第二,能力第三。
谦虚、内省之心、克己之心、尊崇正义的勇气,或者不断磨砺自己的慈悲之心——一言蔽之,就是他必须是保持“正确的生活方式”的人。
这就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远离“虚伪”、“自私”、“放纵”和“奢侈”的人生态度,也就是说,不能虚伪、不能有私心、不能我行我素、不能有奢侈之心。
在漫漫的宇宙历史长河中,人生也许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。但是,我以为,就是在这一瞬间,将生命即将终结时的价值高于生命开始时的价值,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和目的。再进一步说,在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过程中,就有人的尊严,生的本质。
忽视自己而利于他人,致力于后自己而先天下。一旦产生这种利他之心,人类就能不受世间欲望的迷惑而生存。
而且,有了利他思想,烦恼的毒素才能消失,欲望的污秽才能被消除而显露出“美丽的心灵”,美好的愿望才得以描绘。
如果是远离自己利益和欲望的美好愿望,那么愿望一定能够实现,而且能够持久实现。
我认为人类真正能衷心感到喜悦的是工作。也许有人反驳一个劲儿地工作枯燥无味,他们认为人生需要兴趣和娱乐。
但是,所谓兴趣和玩乐,只有在工作充实后才能体会得到。
工作不认真即使能够在兴趣和游玩的世界里得到快乐,那也只是暂时的快乐,一定不能体会到从心底涌现出来的喜悦。
在劳动中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,绝对不是游玩和兴趣可以代替的。认真、努力地工作,克服痛苦和辛苦后取得成功时的成就感,是人世间无可替代的喜悦。
布施就是具备为世间为他人的利他之心。为他人谋利,对他人有怜悯之心。人需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。
通过布施、持戒、精进、忍辱、禅定五个修养的努力,就可以达到宇宙的“智慧”,即参悟的境界。
那个时候,就可以靠近制约天地自然力大本理和掌管宇宙的真理,换言之就是释迦牟尼所说的智慧。
劳动时所感受到的精神的愉悦,在单纯劳动中加进自己的创意技巧,使工作更愉快,不是被他人强制的“被动工作”,而是自己成为劳动行为主体。
把劳动当作只是为了获取生活所需食粮的物质手段是错误的。
为家人工作、帮助朋友、孝敬父母——虔诚、细小的利他行为一点点延展为为社会、为国家、为世界那样的大规模的利他行为。
人类原本具备希望为社会、为他人做点什么的善良之心。人的内心充满至深至纯的幸福感,不是在满足自我,而是在满足了“他人”的时候。
“奉献于社会,奉献于人类”的利他精神——即谋求公共利益甚于私利的精神——曾经是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。
“奉献于社会、奉献于人类的工作是一个人最崇高的行为”。
为了不停留在低层次的利他上,重要的是养成更广视角看事物,立足更大范围对待自己的个人行为。
有道是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追求利润并非罪恶。但是,方法必须是符合人道的。
并不是不管干什么,只要能赚钱就行,为了获取利润必须走正确的道路。“真商人须思客立则己立”。“动机善则事必成”。
为了能够获得一个精彩的人生,我们还需要明白“心态决定人生”这个重要的“真理”。
活跃于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启蒙思想家拉尔夫·沃尔多·特赖因(Ralph Waldo Trine)曾经说过,“任何思想都可以成为一种力量,而且还能够吸引来与之共鸣的其他思想。”
当我们心存善念时,以此将化为一股善的力量,并给我们带来善的结果。但是,如若我们心存邪念,那么这又同样会变成恶的力量,并为我们招致恶果。
因此,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扪心自问的一点就是,自己心中究竟究竟是是怎样的一种“念头”?
如果我们真心希望能够获得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,那么我们就必须以善念为人生之本。
但是,善念又为什么能够给我们带来善果呢?
这是因为,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原本就充满了善意。之所以说这个宇宙充满了善意,是因为在我们我们这个宇宙之中,到处都洋溢着令万物生生不息,蓬勃向上的美好意念。
只要我们相信并共有这种美好意念,并能够与这股充满关爱的宇宙意志的脉动合拍,那么我们将必然收获到与之匹配的回报。
正如“有舍就有得”和“好心有好报”这些老话说的一样,关爱具有伟大的力量,今天你付出去的一份爱心,最终必然又会回馈回来,给你自己也带来幸福。
那么我们又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美好的善念呢?
当然,如果我们不是圣贤之士的话,想要让自己的内心都为善念所填满确实是一件绝难办到的事情。
作为凡夫俗子,只要生活在这个世间,也必然会拥有欲望,恼怒和愚痴。
但是我们又不能任由这些恶念为所欲为,而必须努力遏制恶念,尽一切可能激发自身内心的善念。
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发生下去,我们心中善念的力量就必然会逐日增长,并最终转化为实际的外在行动,因此,我们就必须时时进行自审自问,持之以恒地化解消除存于心中的恶念。
或许有人会对此产生怀疑:“如果真要像你说的这样一个彻底的好心人的话,那又如何才能够让我们在这个冷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?”
实际上,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。因为善念本身其实就拥有不可低估的巨大力量。
20世纪初期的英国著名启蒙思想家詹姆斯·埃伦(James Allen)曾经说过:
“心术不正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涉足的领域,心灵纯洁的人随意踏入就轻易获胜。原因是,心灵纯洁的人总是神定气闲,他们总是以更为明确,更客观的目的意识来引导自己能量发挥的方向。”
人生正是这样,我们每个个人都需要尽一切可能让内心的“念头”纯粹而又充满善意。
当心存美好善良之念时,再加上不懈的努力,我们的人生将注定会美好而又充实。(转自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