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2-07-29 14:55:46来源:赵云经理
做好定位,让客户将产品加入购物清单
面对一个陌生品牌,顾客本能地会想一些问题:你是什么?有何不同?何以见得?
你说出七个优点、八个特点,顾客永远是怀疑的,因为顾客对商家的自吹自擂是有防备心的,他心里有一个潜台词“何以见得?”
回答这三个问题,可以从这三个方向来考虑:
1.品类——顾客标准;
2.定位——竞争导向;
3.信任状——符合顾客的心智规律。
1.你是什么?——明确品类,高效对接顾客需求
很多品牌是不明确品类的,无印良品是干啥的?你能一下子答出来吗?
优衣库呢?我们都知道它是卖衣服的。无印良品什么都卖,优衣库只卖衣服,优衣库反而卖得多。为什么呢?因为无印良品没有明确品类。
所以无印良品的心智预售能力不如优衣库。如今优衣库的老板已经成了日本的首富。也许你会说是不是优衣库成立得早,所以规模大,但是其实无印良品比优衣库成立早了四年。
海底捞火锅,以前那么土,但“火锅”明确了品类,就能对接顾客需求。顾客知道海底捞是干啥的,什么时候去。改成“一起嗨,海底捞”之后,对接需求的能力就下降了。这是大品牌犯的错误。
品类能不能完成心智预售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进入客户的购物清单。
有一种品类叫做弱势品类,是指品类自身完成不了心智预售,这些品类就进不了客户的购物清单。
也就是说,消费者出门前是没有想到要购买的,总是现场冲动性购买。比如,你出门之前肯定想不到买鸡蛋果,一定是看到之后觉得好奇,没有吃过,买一些尝尝。
当然,有些能够进入清单,但顾客不愿意为此记忆一个品牌,比如拖鞋、毛巾等等。你们家肯定有很多双拖鞋,但你们家的拖鞋叫什么牌子?你记得吗?还有胶水、指甲刀也是,去文具店看到就拿了,也不需要记住品牌。
顾客不会为弱势品类一一记忆,最后怎么办?
一是大品牌的延伸,比如都乐代表香蕉的品牌,如果它卖其他的水果,你觉得也不会差。二是由渠道品牌背书,比如百果园。
强势品类恰恰相反,品类能够完成心智预售,而且顾客期待专家品牌提供保障价值或者彰显价值。
手机是绝对的强势品类,我们要买一台手机的任务很清晰,你会关注买什么牌子。因为买一个山寨牌子你都不好意思掏出来放在桌子上,只能永远放在包里。
2.有何不同?——明确定位
明确定位是对顾客有意义的竞争性差异,标准是顾客不再追问:那又如何。
“恒大冰泉一处水源供全球”,这个广告语对顾客没有意义。
有的顾客甚至打趣说“深圳自来水厂供全球?”,还不如改成“每一瓶水都来自长白山”,好歹有点意义,长白山给人的感觉是林海雪原,水很纯净。
荣耀的广告“是时候换双镜头手机”,为什么要换?有什么好处?不知道。OPPO的广告语是“前后双摄拍人更美”好一点,会让我觉得双镜头有点立体感,更漂亮一点。
① 用顾客心智地图寻找差异化定位
常用的工具叫做心智地图,用来寻找差异化,也是在品类内部寻找机会。顾客心智地图是同心圆结构,中心是品类,第二圈是各个竞争的品牌,最外圈是每一个品牌占据的定位。
有一种简便的办法是广告考察法,如果过去的广告是持之以恒地诉求一个概念,同时又有一定的市场份额,我们就可以认为它占据了这么一个定位。
在洗发水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品类,每一个活下来的品牌都有它自己差异化的定位。
比如飘柔是柔顺;海飞丝是去屑;潘婷的广告一直在说各种各样神奇的营养成份;还有防脱发、黑发、草本等等。去屑这个特性非常重要,不止一个品牌抢它。
但是品牌之间又不能完全同质化,所以康王打出药物去屑这一特性。
要思考,你的品牌有没有什么差异化或者特性,占据了顾客的心智?
比如止痒,好像是没有哪个品牌占据。不过,这时候你别欣喜若狂,以为还有一个没有被占领的宝藏。
不是这样的,还要分清这个需求的大小,你的品牌资源能力能不能做得出来,把这些都匹配上来才可以投入,才能占据这个定位。
② 差异化可归结为不同的品类特性
所有的差异化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品类特性。
品类特性这个词很抽象,分成物理特性和市场特性就清晰了,再往下分就更清晰。
a.物理特性
物理特性能够影响顾客选择的产品自身的使用价值。
有直接的物理特性,比如功能、性能、便捷。
还有一种是间接的物理特性,消费者会基于联想,想象出它具有的优秀特点。
比如工艺,也许在产品中并不能区分工艺,但顾客认为某种工艺可以带来某种看不见的更好的质量。我们总觉得手工面包比机器做得好,顾客觉得你花的时间多,用的工序多,就代表着更好的品质,大脑自动产生这些美好联想。
还有产品的标准,我们总觉得欧洲标准就比国标强。当然Z世代更爱国了,觉得国家强大了,这类消费者可能感知又不一样了。还有一些技术进步很快的品类,可能经常会说新一代,支撑新一代背后就是新技术、新设计、新模式。
b.市场特性
一线销售人员的话术不仅仅是说物理特性。
比如卖酸奶,销售人员会说我们的酸奶是上海卖得最好的酸奶,顾客觉得上海人很挑剔,一个酸奶能在上海卖得最好,他们自然也愿意尝试一下。有的销售甚至会说我们的酸奶是一个来自法国的品牌,顾客一听觉得法国人可能做得更好。这都是能影响顾客选择的市场表现,叫做市场特性。
市场特性可以分两类:
一类是历史已经无法更改的“身世类”,比如你是发明者或者发现者。奔驰就说自己是现代汽车的发明者,奥迪斯说自己是安全电梯的发明者。
发源地也很重要,因为发明地能够调动顾客对某一个地区的认识,顾客认为这一个地区或者这个国家对某种东西特别擅长。
比如广东的凉茶就比山东的凉茶听起来地道一些。比如你是瑞士钟表还是阿富汗的钟表,听起来就不一样。
另外一个是“现状类”。你说你是一次性筷子的发明者,我说我是全球最大的筷子供应商,你更愿意选择第二个,因为一次性筷子的发明者技术含量太低了,没什么技术含量。但全球最大的一次性筷子供应商,你觉得它肯定做得好,才能够被大家认可。
现状类又分几类:
第一种是是领先,比如全球领先、局部领先或前N强。
第二种是不说地位,说热销。排队紧俏,现在一个单店只要排队就能成为网红店,排队3小时马上能成为话题。
第三种是专家,尤其是B2B的品牌,经常从专家起步。
第四种是受青睐,被特定人群和亚文化喜欢。比如江小白就是年轻人喜欢的白酒。
最后一种是价位。作为产品品牌,要慎重,尤其是低价位打性价比的,尽量不要从价位角度说,因为说出来就会处在鄙视链的底端。
比如有人说这是经济型SUV,一听不就是便宜嘛,那就没面子。一定要把这种低价位、性价比换一种说法,比如换成“实用主义者的选择”,就可以用消费理念来抵挡鄙视链。
当然,渠道品类是可以说自己性价比高的,因为渠道品类通常不需要彰显价值,比如沃尔玛就可以打“天天平价”。
3.何以见得?——提供信任状
有两家餐厅,一家门口排队,一家门可罗雀,你去哪一个?过去我不信邪,曾经不想排队就去人少的,结果去一次后悔一次。
特别是出去旅游时,去人少的地方一定是去一次后悔一次。现在有了大众点评好一点,可以看到星级、评价,这就是信任状。
信任状是让品牌定位显得可信的事实和行为,又可以分成三大类:品牌的有效承诺、顾客自行验证、可信第三方证明。
① 品牌的有效承诺
哪怕是摆地摊卖西瓜,都打出“先尝后买,不甜不要钱。”
有时候企业也是可以拿来作为品牌信任状的,比如互联网金融变成人人喊打,信任急剧下降时,陆金所做了一个广告“平安集团旗下金融企业”,你一下觉得陆金所不会跑路了,这是用企业声望背书。
还有豪华的工厂、门店也能够作为信任状,甚至注册资本规模都能够作为信任状。早些年看注册资本10万元跟注册资本1亿的,直接不是一个档次的企业。
② 顾客自行验证
产品本身是可以直接感知的,比如包装是否精美。现场体验和过往体验也很重要,所谓好的产品力就是体验。当然,不能把体验绝对化,一个不知名的酒,你可以说这个酒真难喝,但你要说茅台不好喝,别人会说“你还没有学会喝,你要再适应一下”。
品牌的能见度非常重要。需要注意的一点是,顾客常识不一定是事实,但是只要顾客相信就算数。比如,六个核桃说“经常用脑,就喝六个核桃”,中国人是信的,也会买单;但是美国人可能就不信。
还有类似现象。为什么会觉得周黑鸭是中高端的鸭脖品牌?除了产品本身,还有它开店的位置,都是机场、高铁、购物中心,都是比较高端的场所,一出场就跟大品牌在一起,而其他品牌可能是开街边店。
③ 可信第三方证明
一是其他顾客,比如典型顾客、成功案例、口碑。
To B的成功案例非常重要。百果园、奈雪的茶、茶颜悦色、小红书是天图投的,说了一大堆消费品品牌,总有一个是你听说过的,如果一个都没有听说过,我只能打趣说“你是不是太老了。”
二是中立非顾客,比如新闻报道、导购品牌、KOL、 统计机构、资质/牌照 。顾客一般会认为新闻报道是中立的。
三是非中立非顾客,比如担保/保险方、知名合作方、强媒介广告、名人代言。顾客明知道你花钱了,但依然相信。比如经常有“某某保险公司质量承保”,知道你花了钱,但还是愿意相信。
知名的合作方、强媒介广告、名人代言等,顾客也都相信,因为知道这些花钱很多,你骗我一个人是赚不了钱的,骗很多人就容易被发现。顾客相信名人一般爱惜自己的羽毛,不会为假冒伪劣代言。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名人不怎么爱惜羽毛,那是特例。
④ 打造立体信任状
一个品牌名字后面代表着一个定位概念,我们需要环环相扣的信任状。三大类信任状构成了品牌的多维度立体信任状。在协调一致的立体信任状支持下,品牌定位才能被顾客充分信任,进入顾客心智。举个例子:
百果园就打造了完整的三大类信任状:
第一,品牌有效承诺:承诺不好吃“三无”退款(三无:无理由、无小票、无实物);
第二,顾客自行验证:门店多,全国5000家门店,店面形象专业,进口水果很多;
第三,可信第三方证明:顾客觉得好吃的口碑,第三方发的奖状
上一篇:企业管理者不会自省,谈不上修养
下一篇:是不是优秀的管理者一眼就能看出来